top of page
Anchor 22
政誌 X 賽豬公上太空

政誌
結合時間軸與維基百科條目,
讓大眾改掉健忘的壞毛病!
【問題意識】
今天發生的事、或去年同一天台灣正在發生的大事,我們通常一下子就忘記了。許多問題(譬如食安問題)一直重覆發生,好像都沒有改善,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懶人包的模式紀錄過往台灣的大事,在回顧的同時也能多想想這個議題該如何發展。
在處理原始資料之前都不知道能看到什麼結果,原本是想要透過衛星圖來看某些問題的年度變化,譬如說清境農場缺水或是水庫狀況,另外則是希望提供更多資訊,讓其他人能從其中找到更多問題。
議題其實是跟自己生命經驗的連結,以「賽豬公上太空」的狀況來說,因為容易使用,使用者可以輕易看見自己家鄉幾十年前和現在的變化,先從自己關心的地方下手,去了解原來我身處的地方是長這個樣子,那麼下一步對相關議題產生興趣後,不管是要做新聞報導或是基礎報導都是有幫助的,甚至可以以此為據去詢問相關專業人士。
Anchor 17
【數據處理】
大量的數據通常要轉換成圖像才能引起興趣,我們做過將台灣NPO組織的捐款資料做成圓餅圖,甚至還可以多層次互動;但其實這種東西的效果十分有限,因為大家通常只看表面,而沒有去質疑data是否有問題,甚至進一步思考捐款分配的意義何在。所以我認為資料新聞的數據圖像化呈現,最終關鍵還是在於文字的深入報導。
圖像化需要有確切的新聞價值輔助,除非能單純透過圖像表達故事,項Propublica的地表衛星圖,是透過年份讓讀者看到消失的土地,進而引起大眾對於石油開發和環境保育的取捨。回過頭來,圖像仍需要文字去找尋歷史脈絡,否則讀者只能走馬看花。
Anchor 18
【視覺化】
其實「互動」是真的需要的時候才有必要加的元素,真正的關鍵應該是在於你拿到原始的數據、raw data有沒有辦法馬上構出圖形來。Excel或 google的表格可以幫助你快速檢閱你的資料是否有意義,BlogSpot、Google site,或是免費的網站工具Weebly等等,都可以讓你自由地去貼各種內容,你甚至可以進一步錄製、剪接後放到YouTube分享。
Anchor 19